close

7/14(一)晚上和鐵蛋出去買東西,走在路上突然覺得右眼癢了一下,直覺是頭髮弄癢了,於是用手去撥,卻感覺到手搓揉到一隻小蟲。
小蟲好像被我撥掉了,所以,也不知道是什麼小蟲,但因為夏天蚊蟲多,當下也不覺得有異,就沒放心上了。但是,隔天起床後,發現右眼皮紅腫,狀似過敏,我以為是吃東西過敏,想了許久,鐵蛋才想起前一天晚上的事......

 

 
我以為小蟲引起的過敏會自己消腫,就上班去了,但接近中午時,右眼感到灼熱痛感,不太舒服,於是,請了半天假,下午去看皮膚科。看了醫生,吃了藥,擦了藥,眼皮仍是輕微紅腫,還出現了許多小水泡,右眼乾熱、灼痛,還乾到想流眼淚,沒法兒盯著螢幕看太久。
 
萬萬沒想到眼睛會那麼不舒服,於是,7/15(二)請了一天假,整天下來,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閉目休息,因為連看個電視都要拚命流淚,忍不住頻頻閉眼......
 
複診時,我向醫生詢問,是什麼小蟲那麼毒?醫生說兇手是『隱翅蟲』,情況嚴重點不止瞎眼,還會送命呢!
 
天啊~~我還一直以為是我皮膚敏感,隨便碰個小蟲就過敏,沒想到,我碰上的竟是惡名昭彰的『隱翅蟲』!
 
現在,我的右眼皮還是輕微紅腫,紅腫的地方摸起來有點乾硬,而眼皮上的小水泡,在洗臉時不小心弄破了,右眼皮痛痛的,不太舒服!幸好,右眼乾熱灼痛想流淚的症狀沒了!現在我唯一擔心的,就是右眼皮上的傷口,我怕傷口復原後,會留下一個小色塊......若真的留下色塊,那會讓人誤以為我被揍了一拳!
 
因為這小蟲讓我有切身之痛 ( 現在還在痛呢>"< ),所以,我找了一些資料,跟大家分享,希望大家小心防範。

 

 

【生態筆記】當心夏日擾人兇手「隱翅蟲」
大台灣 更新日期:2008/07/02 18:00 江柏樟

【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江柏樟】

 

近日陰雨、濕熱的天氣,隱翅蟲出沒頻繁。隱翅蟲是一種小型昆蟲,體長約一公分左右,胸部是暗鐵青色,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的環紋。 

每年的夏季出沒,爬行的速度很快,也能飛行。若受到干擾如除草,甚至會傾巢而出。隱翅蟲有趨光性,夜間會飛到有燈火的地方,牠的體型小,可穿過一般家庭門窗的細縫或紗窗,所以很容易潛入住家中。夏夜中在戶外活動的民眾更要提高留意。 

隱翅蟲對人的傷害並不是被蟲螫咬所致,而是由蟲體內所含之毒素造成的。皮膚沾上毒素後會產生壞死性紅斑。所以隱翅蟲爬過皮膚就會分泌毒液,引起皮膚病變,造成線狀的紅腫。若不自覺地拍打蟲體,則會造成毒液大量濺出,形成大面積甚至大如手掌的糜爛,受害者將痛苦不堪。 

以前民間常誤認為這是常出沒在天花板上的高腳蜘蛛(旯犽)ㄌㄚˇ一ㄚˊ撒尿的結果。其實兇手就是隱翅蟲,受害者睡覺時不自覺地拍打隱翅蟲所造成的。 

受毒害的地方有灼熱及刺痛感,若不即時醫治會導致潰爛。在處理上應先以清水沖洗,擦乾後,迅速就醫。更要學會辨識隱翅蟲,發現牠停在皮膚上時,千萬不能拍打,以免大量毒液濺出而受到毒害。(圖彰化環境促進協會提供)

 

蜘蛛撒尿皮膚炎 隱翅蟲惹的禍

時報 更新日期:2008/07/16 09:58 【中國時報 徐誌謙玉里報導】

時序進入盛夏,又是造成俗稱「蜘蛛撒尿」紅腫症狀的隱翅蟲出沒高峰。玉里慈濟醫院十五日舉辦「蟲蟲危機─淺談隱翅蟲」衛教活動,感染控制護理師暨門診護理長林靜雯提醒民眾,如果在家裡或身上發現不明小蟲,特別是隱翅蟲,記得用吹的方式驅趕而非打死牠 

玉里慈濟醫院表示,最近門診病患裡陸續發現多起皮膚紅腫、發炎、起水泡等症狀,經過診療確認就是俗稱「蜘蛛撒尿」的隱翅蟲惹的禍,若有適當治療照護,3、4天左右水泡會乾掉結痂,一星期後傷口可癒合;但利用偏方治療又未及時送醫者,傷口可能持續感染而引起蜂窩性組織炎,得不償失。

林靜雯指出,每年六到九月是隱翅蟲出沒高峰,常棲息在農田、草地、樹林裡。由於隱翅蟲靜止時翅膀會收進身體內,加上外觀又酷似螞蟻、身體中段有明顯亮青色,民間又有「青螞蟻」別稱。 

隱翅蟲並不會主動攻擊或咬傷人類,通常都是在人類皮膚上爬行被打死、壓死時,身體釋放出有毒液體才造成人類皮膚紅腫、發炎。一旦發現有不明小蟲停留皮膚,最好用吹的方式驅趕,如非必要儘量不要在野外或草地活動,否則宜穿著長袖衣褲或使用驅蟲液,夜間就寢應緊閉門窗、關燈睡覺,甚至利用蚊帳防蟲。 

玉里慈濟醫院長張玉麟則表示,有些民眾誤信隱翅蟲引起的皮膚炎是「蜘蛛撒尿」而亂擦藥膏或抓破水泡,引起持續性感染,過去在台東甚至有民眾因過敏體質關係險些送命。如果民眾不幸被隱翅蟲體液噴到,最好先以清水溫和沖洗患部,再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壓乾後,盡速到醫院診治,切勿病急亂投醫或迷信偏方,延誤治療時機。

 

以下是隱翅蟲的相關資料:

1. 特性和簡介
隱翅蟲(rove beetle),為一種甲蟲,屬鞘翅目(Coleoptera),隱翅蟲科(Staphylinidae)。鞘翅極短,因其蟲翅藏匿於腹下不易察覺而得名。

隱翅蟲分14亞科900餘屬,有20000餘種,廣布世界各地。狀似白蟻,體長約0.5至1.0公分,身體為橘黃色,頭、胸及尾部為鐵青色。喜好棲息在水田、草地及樹林中,有趨光習性,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,食腐敗的植物與腐爛的動物。隱翅蟲並不會螫人,隱翅蟲皮膚炎的發生乃因接觸到隱翅蟲的體液,含有的刺激性物質pederin。接觸10-15秒就反應,會感到劇烈灼痛,造成皮膚的起泡及潰爛。

特徵:隱翅蟲(科)體長在0.07-3.2公分之間,其翅鞘退化極短,因此大半腹部裸露,而後翅則褶疊於翅鞘下;其腹部經常上下活動,除了能夠嚇唬敵人,還可以藉此捲摺後翅。隱翅蟲科的幼蟲除形態上不具翅及翅鞘外,外表酷似成蟲。

習性:隱翅蟲(科)生活在潮濕地方,大多以捕食小型昆蟲及 類為食。少數種類棲息於鳥巢、蟻巢中。隱翅蟲的成蟲具趨光性,雖能飛行但飛行距離不遠。如果牠們爬到人體上,被人不經意揉死,則其體內所含的一種毒素(Paederin)便釋出,經搔癢則會引起水泡狀的潰爛,以前很多人以為是「高腳蜘蛛」撒尿引起的,其實不然。

隱翅蟲是一種小型昆蟲,因翅膀不明顯而得名,它屬於節肢動物門的隱翅蟲屬。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,體長約○‧五至一公分,寬約○‧二公分,胸部是鐵青色,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的環紋。

隱翅蟲皮膚炎的流行和蟲體的生活習性有很大的關係。此蟲喜好棲息在草叢或樹林中,所以受害者以山區、農村或郊區居民為主;近來由於都市綠化的結果,都會地區的病例亦不在少數。其主要在每年的夏季出沒,爬行的速度很快,也能飛行,尤其是陰雨或濕熱的天氣或棲息處受到騷擾時(如整地、伐木及除草等等),它的活動性會更加劇烈,甚至會傾巢而出。隱翅蟲本身還有趨光習性,夜間會飛到有燈火的地方,再加上體型小,可穿過一般家庭門窗之紗窗。所以很容易潛入住家中,侵害人體;夏夜中在公園約會的情侶及野外活動的民眾也都是高危險群。侵害之部位主要以沒有衣物遮蔽的曝露部位為主。

2. 咬傷的症狀
隱翅蟲的毒害並非蟲體螫咬人體所致,而是由蟲體內所含之刺激性毒素「隱翅蟲素」造成的。隱翅蟲素附著皮膚後會產生緩慢痊癒的壞死性紅斑。隱翅蟲在皮膚上爬行時,就會從關節腔中分泌出體液(富含隱翅蟲素),而引起皮膚病變,造成線狀的病灶;當蟲體被打死或捻碎時,則會造成毒液大量濺出,形成糜爛的局面,這時若患者之手指沾到毒液,再去碰觸到的皮膚,會有如同抹果醬一般,將毒液散佈開來而引起廣泛的病灶。也就是說因為蟲子在人體曝露部位爬行而造成線狀痕跡,當不自覺地打死或夾死蟲體會造成大片糜爛的病灶。

隱翅蟲皮膚炎臨床上病灶一開始呈現線狀、斑片狀或混合型的浮腫性紅斑,有灼熱及刺痛感,在二十四小時左右開始出現水泡、膿腫及潰爛的變化;如果有適當的處置,病灶可在三至四天後乾涸,並在六至七天左右落屑痊癒,但可能會有一至二個月的色素沉著反應。若是處理不當,如:亂擦藥膏、以不當之溶液或藥劑洗滌、隨意搔抓弄破水泡及膿腫,可能造成續發性的細菌感染或全身性的過敏反應,甚至於會留下難以磨滅的色素或疤痕。

3. 咬到的處理
在處理上應先以清水溫和地沖洗病灶,以乾淨的紙巾或毛巾壓乾病灶後,迅速就醫為宜,切勿病急亂投醫或迷信偏方。

4. 預防
(1)  儘量不要在野外或草地上活動,不得已時請穿著遮蔽性衣物或使用驅蟲液。

(2)  就寢時儘量開冷氣而不要開窗戶睡覺,若為響應節約能源,請使用蚊帳或儘量減少身體的曝露,以避免隱翅蟲侵襲。

(3)  儘量熄燈就寢,以免誘蟲犯罪。

(4)  看到隱翅蟲停在皮膚上時,請大發慈悲,千萬不能打死它,以免大量毒液濺出,最好用口將蟲子吹走即可,不要冒險。

如此才能遠離隱翅蟲的毒害,讓自己有一個美好的夏天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awafish 的頭像
    kawafish

    ◆◇卡娃魚◆卡哇伊◇◆

    kawa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